许多社群在活动结束后,变成了广告社群或死广告社群。而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:“微信群”不等于“社群”。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“社群”?怎样建立高质量的社区?看看下面的内容
社群一词在互联网上并不是什么新事物。自BBS诞生之初,网络就活跃着各种各样的社区和论坛,网络文学也随之诞生;随后的Web2.0时代,Facebook、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兴起,拉近了粉丝与大咖之间的距离,成就了一批大咖;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微信的普及,微信开始出现。
「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」
一批自媒体兴起,人们围绕着一个微信公众号建立起粉丝群。而且最近一两年,以“微信群”为代表的社区运营方式开始升温,原因何在?
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
1、微信公众号是信息单向推送,缺少沟通。
2、微信群信息推送便捷,容易引发讨论和传播。
3、微信公众号红利减少。
现有的建群方式主要是活动或课程拉群,但活动结束后,每一组都会变成广告组或死组。“微信群”并不等同于“社群”,它只是一种聚集社群成员的运营工具,还有诸如QQ群、贴吧之类的工具,什么才是真正的“社群”?
基于对不同社区的研究结果,良好的社区应该具有以下7个普遍特征:共同价值、共同目标、行为准则、组织结构、内部联系、榜样力量、稳定的产出,否则就是一个群体,不能称之为社区:
怎样才能建立一个高品质的社区?接下来是ISOOC框架的介绍。
良好的社区应包括5个要素:分别是同一性、结构性、输出性、运动性和再现性。透过以上五点,可以引导我们如何建立社区。
我们所说的同好是指对某物的共同认同或行为
群内部的人要能借助这种同好联结来解决自己的某个痛点,如寻找极大的情感安慰、极大的互动快感、极大的现实利益,这三个都满足了群落中的一个才能持久。
社群产品定位过程中,“同好”的精确度越高,如果范围过大,很容易造成群体定位不清。
社群结构,决定着社区的生存和发展,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:社区成员、交流平台、加入原则、管理规范。
集中式社区以早期的罗辑思维为例,以整个社区为核心构建社区。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,在“拿到”的运作过程中,有意弱化核心的社群,邀请更多的大咖参与和分享。007无出局社群是典型的「非中心」社区,此社区门槛费为300元以上,300元以上的好处是可确保加入此社区的人都是愿意改变自己、价值观一致的人。根据007小组的结构设计,一个班77个人,班长是由过去表现出色的老队员组成,值月生每月负责班级管理,另有组长负责8个小组,值月生和组长可作为未来新班长储备。
很明显,“去中心化”就是把原来的“一个中心”分解为无数个小中心,而班上那些金塔般的层级,可以有效地分解管理成本。此外还可以为个体群体设计出能够“繁殖分裂”的能力。
社群必须有稳定的输出,有输出才能把社群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,是PGC还是UGC的输出方式。通过迭代可以逐步提高内容输出的质量,但必须保证输出的稳定性。
对社群的创建者提个要求,创建者自己无法做到,也必然无法获得认可。而输出也要考虑遍地开花才行,如果只是主办方一枝独秀,还是走粉丝经济路线。
除了在线图文、音频、视频,常见的输出形式还包括离线阅读和分享活动等。输出地包括微信,微博,知乎,喜马拉雅,优酷爱奇艺,活动发布平台,活动线路等。经常会有不同的自媒体联合运营,我们称之为“媒体矩阵”,但通过运营最终还是将用户沉淀到微博、公众号或微信群中。
运营,决定社群的生命周期。一般微信群一般有3个月的寿命,超过3个月不运营就很难,
但是操作并不是那么简单,除了日常的内容输出外,还需要稳定的日常活动触碰到上面提到的“四感”,比如“不出局”社团,新社团会有开班仪式,强化仪式感,在过程中会有每周的“作业雨”大家互相点评文章,培养参与感,通过班组长等职能分工培养组织观念。
如果社群成员没有交作业,将被逐出社群,保证社区成员的参与。所以,作为一个群体不但要有共识,还要有一定的淘汰机制,才能达到自食其力。
拷贝决定社群的大小,如果一个社群可以拷贝多个平行社群,那么它就会有很大的规模。
现在,像樊登读书会这样的社团,通过总部和分社的联合,共同把会员蛋糕做大。地区性分支机构因参与当地成员管理而获得利润,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地区性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积极性。
将来的商业必然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商业,从粉丝经济到社区经济,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。咱们后面在聊。